详情
棕榈
编号: SQXZRGY-2024070479
形态特征:
乔木状,高3—10米或更高,树干圆柱形,有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,除非人工剥除,否则不能自行脱落,裸露树干直径10—15厘米甚至更粗。
叶片呈3/4圆形或者近圆形,深裂成30—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,宽约2.5—4厘米,长60—70厘米的裂片,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,硬挺甚至顶端下垂;叶柄长75—80厘米或甚至更长,两侧具细圆齿,顶端有明显的戟突。
花序粗壮,多次分枝,从叶腋抽出,通常是雌雄异株。雄花序长约40厘米,具有2—3个分枝花序,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—17厘米,一般只二回分枝;雄花无梗,每2-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,也有单生的;黄绿色,卵球形,钝三棱;花萼3片,卵状急尖,几分离,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,花瓣阔卵形,雄蕊6枚,花药卵状箭头形;雌花序长80—90厘米,花序梗长约40厘米,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,具4—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,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,2—3回分枝;雌花淡绿色,通常2—3朵聚生;花无梗,球形,着生于短瘤突上,萼片阔卵形,3裂,基部合生,花瓣卵状近圆形,长于萼片1/3,退化雄蕊6枚,心皮被银色毛。果实阔肾形,有脐,宽11—12毫米,高7—9毫米,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,有白粉,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。种子胚乳均匀,角质,胚侧生。花期4月,果期12月。
生长环境:
通常仅见栽培于四旁,罕见野生于疏林中,海拔上限2000米左右;在长江以北虽可栽培,但冬季茎须裹草防寒。
垂直分布在海拔300—1500米,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。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极耐寒,较耐阴,成品极耐旱,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。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,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。喜温暖湿润气候,喜光。耐寒性强,稍耐阴。适生于排水良好、湿润肥沃的中性、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,耐轻盐碱,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。抗大气污染能力强。易风倒,生长慢。
分布范围:
原产中国、日本、印度、缅甸也有。棕榈在中国的分布很广:北起山东,南到广西、广东和云南,西达西藏边界,东至上海。从长江出海口,沿着长江上游两岸500km广阔地带分布最广。
主要价值:
本种在南方各地广泛栽培,主要剥取其棕皮纤维(叶鞘纤维),作绳索,编蓑衣、棕绷、地毡,制刷子和作沙发的填充料等;嫩叶经漂白可制扇和草帽;未开放的花苞又称“棕鱼”,可供食用;棕皮及叶柄(棕板)煅炭入药有止血作用,果实、叶、花、根等亦入药;此外,棕榈树形优美,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。
棕榈可“止鼻洪,吐血,破癌,止崩中带下,肠风,赤白痴。人药烧灰用,不可绝过。”在《日华子本草》中有记载。此外,棕榈树形优美,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。棕片可制成棕绳、蓑衣、棕垫、地毯、棕刷等棕榈制品,还可制成自然降解的包装材料等。棕苞具有高纤维、高钾和低脂肪、热量的营养优点,是天然的绿色食品。北宋文同《竹棕》“凌犯雪霜持劲节,遮藏烟雨长轻筠”,赞誉了棕榈经霜不凋的节操美。